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清償歷史擠兌 建構未來憧憬

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可說是「清償歷史債務」與「建構未來憧憬」兩腳交互前進的過程;台灣目前的景況,卻儼然是爆發了歷史債務的大擠兌,又看不到激奮人心的未來憧憬。
當社會的發展出現瓶頸,即須清償歷史債務,而新的憧憬則可引導社會邁向更遠大的發展前景;這是一個正常社會的進化模式。然而,如果在一時之間突然爆發了歷史債務的大擠兌,而新的憧憬又微弱黯淡,這或許即是危機社會的徵兆,而不幸的是,這卻彷彿正是此時此際的台灣所呈現的景況。
從二○○八年馬政府主政開始,四年半來,幾乎所有的主要政務皆是在清償歷史債務。一上台,就啟動以ECFA為主軸的兩岸交流,這當然是在清償李扁二任二十年留下的歷史債務;接下來,陽光法案、軍教課稅、十八%、二代健保、油電價機制調整、證所稅、美牛案、房價實價登錄、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十二年國教、軍公教年金改革、公債法……,這些議題無一不是積累多年的歷史債務,如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其實已發了四十餘年,而十八%連蔡英文也領過每月六萬元;如此這般,當這些一筆比一筆沉重、一件比一件火爆的歷史債務,集中在短短的幾年之中(尤其最近一年)爆發出全面大擠兌,也就出現了當前的亂象與敗局。
然而,這些歷史債務終究必須償還;人們可以議論的是償債方案的技術問題,卻不能拒不償債,否則這些債務必然愈滾愈大,其中的任何一筆皆可能壓垮整個國家。然而,問題不在歷史債務有多重,問題更在有沒有償債的智慧,與足以振奮人心的未來憧憬。
歷史債務雖然壓得整個社會喘不過氣來,但在整理歷史債務的過程中,重新建構更為遠大的國家憧憬卻不是絕無可能。回顧一九四九年前後的中華民國,當年的歷史債務更是山高海深。但是,從三七五減租、地方自治、進口替代、八二三炮戰、加工出口區、九年國教、十大建設、中央民代增補選、勞基法、美國《台灣關係法》、科學園區,以至蔣經國最後宣示解嚴及開放大陸探親;其間,在一點一滴的「償債」過程中,也一次又一次建構了國家社會的「新憧憬」;蔣經國可謂盡其可能地償還了「債務」(雖未償盡),也竭其心智地擘劃了「憧憬」。如今回頭望去,那種「清償歷史債務」與「建構未來憧憬」的兩腳交互前進過程,一步一腳印,已然深烙於台灣歷史之中。
其實,後蔣經國時代,在解嚴與兩岸開放清償了兩筆歷史巨債之後,原本應可開創出國家社會的新憧憬,並一步步地加以落實;主要的工程是在憲政改革,及台灣國際政經角色的重建。但是,憲政改革雖然完成了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等重大成就,卻在憲法體制上留下了中樞權責不明及總統選舉採相對多數制等重大敗筆;尤其在憲政操作上,李登輝及陳水扁最終皆以台獨旗手的角色收場,撕破了憲法,也撕裂了社會,使全民無法在「中華民國」的憲法體制中形成共同的政經憧憬。至於重建台灣的國際政經角色方面,李扁二任非但導致「亞太營運中心」的時機錯失與營造失敗,更且儼然形塑了一個「鎖國自閉╱內耗空轉」的台灣,亦幾無「憧憬」可言。
馬英九說「撥亂反正」,可見他自知其主要角色是「歷史償債人」;但他又說要「脫胎換骨」,則可解讀為他也想為國家社會建構「新憧憬」,而這卻未必能操之在他。就國憲體制的重建言,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雖已相當程度地回復了「中華民國」的地位,但除非能「在大屋頂中國的理念下議簽兩岸和平協議」,否則亦難竟全功。至於在重建台灣的國政經角色方面,則雖已揭示了「ECFA→自由經濟示範區→TIFA→FTA→TPP→RCEP→自由經貿島」的正確路徑圖,但因形格勢禁再加上無能無魄力的官僚團隊當道,亦不樂觀。
其實,不論是「清償歷史擠兌」或「重建未來憧憬」,皆非馬政府單獨能夠承當,而須賴全民的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但可悲的是,台灣目前的血腥政爭,政客及輿論皆爭相在「歷史債務擠兌」中刀口舔血,卻無人關切對於「國家未來憧憬」的重建與激勵。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012/12/10 聯合報】http://udn.com/